人們喜歡旅游,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懷舊,這是對過去的時光與情感的一種感傷渴望。雖然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但是能夠通過建筑、環(huán)境,對過去進行回顧與召喚,或是通過味覺、嗅覺與觸覺,我們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過去。也正是如此,音樂與氛圍往往成為許多新型旅游資源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樣的氛圍對于游客來說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充分的、可以滿足需求的,那么當這種創(chuàng)造過程為了能夠滿足游客,而被長期地、不斷重復地使用時,這種形成的趨勢甚至可以說就是一種文化,將會成為遺產地的一部分,甚至于替代遺產地的“原有文化”而成為遺產地的全部。現(xiàn)在,我們到處看到歷史事件被反復紀念,老建筑被修葺甚至重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由此引得大量游客蜂擁而至。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自己“文化”和“自然”這些“國寶”列單分類的國家,它的成功也被其他國家隨之效仿,并且冠以了“遺產”、“遺跡”名稱,以此滿足那些旅游者‘‘懷舊”與‘‘獵新”的需求。
而在這種標準的保護主義理想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文化和自然遺產兩者之間存在的巨大差別,因此當兩者都得到保護時,我們已經表露出這樣的意思,即創(chuàng)造出之前沒有出現(xiàn)過的資源是有可能的。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Luhan)曾說過,‘‘所有古老的技術都可以變成藝術”。邁克爾•湯普森(MichaelThompson)在《垃圾理論》一書中闡述了如何使廢舊品在“正確的”人手上重獲價值一般,現(xiàn)在這些普通的而嶄新的一切,如房子、衣服、家具、藝術、照片等,只要足夠長的時間都有可能成為被保護的對象,從而形成能夠吸引人們的存在。然而,遺產的創(chuàng)造卻屬于另一個待研究和發(fā)展的事業(yè),而并非對遺產本身的研究,當然也就無從考證作為遺產的物——這種資源在人們文化生活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也就是文化對于人類發(fā)展(包括旅游在內)的重要性。
而在這種標準的保護主義理想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文化和自然遺產兩者之間存在的巨大差別,因此當兩者都得到保護時,我們已經表露出這樣的意思,即創(chuàng)造出之前沒有出現(xiàn)過的資源是有可能的。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Luhan)曾說過,‘‘所有古老的技術都可以變成藝術”。邁克爾•湯普森(MichaelThompson)在《垃圾理論》一書中闡述了如何使廢舊品在“正確的”人手上重獲價值一般,現(xiàn)在這些普通的而嶄新的一切,如房子、衣服、家具、藝術、照片等,只要足夠長的時間都有可能成為被保護的對象,從而形成能夠吸引人們的存在。然而,遺產的創(chuàng)造卻屬于另一個待研究和發(fā)展的事業(yè),而并非對遺產本身的研究,當然也就無從考證作為遺產的物——這種資源在人們文化生活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也就是文化對于人類發(fā)展(包括旅游在內)的重要性。
文化對于人類發(fā)展極為重要,同時文化作為界定一個群體的重要依據(jù),標示著群體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和其他群體的差別,這種差別在被利用之后可以成為吸引游客的吸引物。其根本就是文化差異性所帶來的吸引,文化的差異使得人們想要去感受差異所帶來的新奇體驗(包括懷舊)。而當這種差異隨時間的流逝而被逐漸淡化并消失時,依托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目的地吸引力也就逐漸地喪失了。那么在以文化為基礎的認同中這種變動會是一種怎樣的
過程?在變動的過程中又會有哪些表征?這種變動之后的轉變又會給人們原有文化帶來怎樣的轉變?
一、文化及其意義
自人類創(chuàng)始以來,“文化”一直都是人類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
“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的定義也在發(fā)生著演變,并且體現(xiàn)出前后階段的連續(xù)性,并且逐步被人們認知為:“是從歷史沿襲下來、體現(xiàn)與象征符號意義中的意義模式,是由象征符號表達的傳承概念體系,人們以此達到溝通、延續(xù)和發(fā)展他對生活的知識和態(tài)度。”同時借此找出一個根本性的人類行為法則,并用來解釋人類在特定社會中的行為與思想方式。而對于群體來說,它是界定一個族群的邊界。因為,只有具有文化差異的不同群體之間,才會存在著對對方的認同。并且文化使得群體中的個體認知到了自身與其他個體之間的差異,使得兩個個體之間產生了學習的過程,并且這種學習和影響有可能逐步擴大到個體各自所在的群體中。就如同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價值使得人們產生了不同的旅游目的一樣,以文化為主要背景的旅游方式,被劃分為:民族旅游和歷史旅游。這也使得文化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
二、文化的組成結構
在綜合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個層次即是人們常說的物質文化,這一類實質上是人類為了處理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發(fā)明的一系列技術系統(tǒng);第二個層次即是制度文化,是為了處理人與其他者關系而產生的;第三層次是心理文化,即是觀念文化,主要解決的是人調節(jié)心理,處理人與自我、權威與價值等精神方面的問題。三個系統(tǒng)的高度整合形成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對整個文化體系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物質文化的基礎——家
人類的發(fā)展總是發(fā)生于某種特定的社會群體背景之中,從最基礎的群體關系(母親和孩子)到無限成員組成的最大集體單位(比如“社會”),居于兩者之間的是形形色色的社會群體,因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是對于“家庭”這一最基本的社會群體來說,它的變化卻直接影響著更加復雜的群體之間的關系。“家”作為一個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綜合”,“是生活的某一方面,同時又以特定方式構成,反映并關聯(lián)整個生活”的存在,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具有意義。它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一種空間組織,以及隨著時間推移在空間上的資源分配。此外“家”還高度總結了個體和群體表達出來的文化規(guī)范和個體的想象,具有各種形式:記憶與期盼的形式,傳統(tǒng)的與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本土的和全球的形式,正面評價的和負面評價的形式。也正因為這樣,‘‘家”作為文化構建的重要組成形式,它的變化對個體、群體,乃至整個社會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而在變化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具體的構成,對這些變化起著表現(xiàn)的作用,如:交通工具、家具等。
四、物質文化的表征——家具
“文化的諸多組成元素都是具有意義的”。無論是發(fā)現(xiàn)它自身的意義,如功能、作用,還是發(fā)現(xiàn)它與其他外部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因為只有當你認識到了事物本身發(fā)生變遷、發(fā)展的力量和動力之后,才能將其整合運用到實踐之中。也正是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一個事物在問題中的意義,同時,讓別人知道這個事物在問題中的作用與功能。因此,在不同族群中、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有著不同的構成元素。然而,具有相似性的是正如李硯祖在《造物之美》中所說:“自從有了家,就有了家具。”家具作為家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無時無刻不從其功能、審美、形式等方面,表現(xiàn)出家這個群體所具有的物質、社會、經濟、審美、道德等屬性。這些屬性也就常常制約并影響著家具的產生與形成。同樣的,由于家作為由“人、房屋、情感、傳統(tǒng)等構成的實體”,人們在其空間進行各種交流,這也不難理解家具隨地理位置、時間、種族、經濟、信仰、政治、審美、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而體現(xiàn)出的個性與共性。從個性與共性中,我們也不難從相互作用的個體與群體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原型”。也就是通過交流的方式進行的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過程。
五、文化的生產——族群認同與地方文化創(chuàng)造
20世紀可以說是文化自覺地被傳承、被發(fā)現(xiàn)、被創(chuàng)造的世紀。然而,在今天,不同的國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其‘‘無意識的傳承”傳統(tǒng),常常被來自國家和民間的力量,進行著“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這種過程正是一種“文化生產”與“文化的再生產”過程。這一過程是一種從單一民族文化領域融入到地域文化共同體的過程,現(xiàn)代非西方社會的一些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等一系列的文化展示,都是很好的寫照。而在中國,特別是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下,旅游業(y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地方經濟來源,文化的生產與再造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但這一過程在不同的族群和區(qū)域有著不同的特點與結果。在保護力度較大的地區(qū),文化得以延續(xù)并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形成并產生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而在保護力度較為薄弱的地區(qū),地方文化則直接被外來文化所取代。但是只要存在認同的地方,就存在文化差異,而文化的差異在認同過程中就會存在一個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的過程。伴隨這一過程,也不斷出現(xiàn)各種新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人類為了尋求與自然界的融合,不斷奮斗終于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始時期,自然界也正逐漸在人類文明面前揭開神秘面紗。人類的演進同文明的發(fā)展,自然會遺留下紛繁的符號和痕跡。而人類文明發(fā)展與自然界交融對話最原始與最穩(wěn)定的載體,無疑是家具了。每個民族與地域都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也留下了不同的家具形態(tài)、體系、風格。綜觀世界家具發(fā)展潮流和風格,從某種角度上說,家具確實已經成為一個地方和民族性格的獨特文化符號,同時也是人們感受和理解每個民族與地域不同歷史與文化信仰的鮮活載體,逐漸成為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像云南省麗江家具發(fā)展,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導致了生活在不同區(qū)域人們的生產力、經濟、文化的不同而呈現(xiàn)極不平衡的家具發(fā)展狀態(tài)。在邊遠山區(qū),當?shù)卦缙趲в性鷳B(tài)的傳統(tǒng)家具仍然在使用。麗江古鎮(zhèn)漸漸引入內地家具也是僅僅從明、清兩個朝代開始的。隨著改革開放,及近十幾年麗江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一批現(xiàn)代時尚、前衛(wèi)、活潑、有混搭趨勢特色的麗江當?shù)芈糜涡蓍e家具,共同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旅游資源。
1.麗江早期傳統(tǒng)家具——火塘
如今在麗江城區(qū)及周邊,占據(jù)廚房重要位置的火塘幾乎被節(jié)柴灶、液化灶、電磁爐等所取代。但偏遠的山區(qū),如玉龍縣的巨甸、塔城,寧蒗縣的寧利、戰(zhàn)河等地,許多家庭都還保留著就地而設的火塘,這是一項非常突出的家具生活內容——火塘生活,并由此繁衍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火塘文化。家居生活以火塘為中心,它是家庭中重要的核心家具,并往往置于家中顯著位置。神靈觀念、祭禮、生育習俗、婚喪禮儀、飲食文化等均與火塘發(fā)生著密切聯(lián)系,并通過火塘折射出來。
火塘高出地面約50cm,其邊沿用木鑲邊作為灶臺,中間為火塘,灶臺兩側的上方有睡覺所用的長床;火塘與床之間有一個充當飯桌使用的木枋,兩側以90°拼接的長床,通常把神柜放置在相連處長床的尾端設有掛架,白天將床上用品掛在其上,晚上睡覺時取下來使用。由此看出火塘是集客廳、廚房、臥室、神壇、文化傳承場所于一體的多功能家具。
幾千年來,火塘紅火不熄。云南麗江,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個火塘。不用時,用火炭灰捂住火種;用時添上新的柴火,一吹即燃,燒火做飯。這里的生活、婚嫁、節(jié)慶、風情,甚至一切,伴火塘而誕生、成熟,生生不息。古時的人們,在中間點燃一堆篝火,圍而坐之。大家歌之,舞之,或飲酒取樂,或燒烤野味,或促膝而談,或豪放奔涌,或海闊天空,或盡情而歡,直至通宵達旦�,F(xiàn)在的麗江,有較多的酒吧延續(xù)著這種形式。火塘是麗江酒吧的另一種形式,也是比較富有地域特點,散發(fā)著古色古香、原始味的一種酒吧特色,一般是在古舊的庭院里,裝飾裝修也是盡量地復古和保持建筑的原味,可以在這里品酒聽唱,和朋友促膝交談。這種在中國西南獨特的復古酒吧,讓人們心中那種思古的潛意識能夠得到最大的滿足和發(fā)揮。
2.漢式家具的引入與結合——直背椅
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經歷內地元明清三朝,共470年,這一時期是麗江地區(qū)穩(wěn)定發(fā)展期,經濟繁榮,而木氏土司非常崇尚漢族文化,不僅鼓勵居民學習漢語、《詩經》,還引進各行工匠藝人,用各種優(yōu)惠政策鼓動他們留在麗江建設,因此,內地各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漢文化被全面地引進麗江。以麗江古城為中心的民族建筑、習俗、服飾等都有了變化,而家具的變化尤為顯著。
直背椅主要置于堂房、臥室、書房,是無扶手靠背椅的一種,在麗江地區(qū)應用十分普遍,也深受當?shù)厝怂矏�。由于當�(shù)厝说纳砀弑容^矮,其造型也得以改成符合當?shù)厝说娜梭w尺度比例,所以直背椅整體尺度也稍矮。麗江家具有五個顯著的藝術文化特點:第一,是裝飾的運用,如一些直背椅子的靠背上繪有“虎跳峽”的東巴象形字,或者是刻有動植物紋樣、文字、銘文等,以平刻、金描、透雕等刻繪裝飾手法配合運用,不僅使家具外表美觀,也加大了家具的地域民族價值觀和文化觀。第二,是直背椅的線條運用,眾所周知,垂直線給人以挺拔與高大的感覺;平行線給人以平靜而安定的感覺,不管直背椅腳部的線條還是靠背或者是座面的線條大多數(shù)都是以直線為主。其構件的粗壯也加重了這一特點,所以直背椅的整體顯得莊重高大。但是局部線角的多樣變化的應用使家具在莊重穩(wěn)定的基礎上增添了幾分生氣,形成了一定的節(jié)奏與韻律。第三,是色彩的運用,牦牛作為當?shù)厝松钪械囊粋重要部分,受到了崇敬。牦牛多為黑色,因此,黑色也成為當?shù)氐募樯�。直背椅多以黑色為主要顏色,再配上別的色彩,非常有厚重高貴特色,顯得極有文化內涵。第四,是紋樣圖案的運用,直背椅上的紋樣多種多樣,有的是從漢族家具中移植吸收過來的,有的是自己結合民族習慣風格所獨創(chuàng)的,有的是兩者相結合的,這些紋樣圖案都反映了當?shù)厝说纳盍曀住⒆诮绦叛鲆约皩徝狼槿�,有很深的象征性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3.麗江旅游休閑家具
隨著近年來各方的努力,麗江已經成為世界級旅游勝地之一,使得許多國家的旅游服務行業(yè)云集麗江,隨之便有了很多五星級酒店、超五星級酒店、特色客棧以及各種各樣的酒吧、咖啡屋和茶吧。由此引入和產生了大批現(xiàn)代與當代造型時尚前衛(wèi)、用材新穎、制作巧妙的具有旅游休閑特色的家具。在各式家具中,往往是運用了設計的獨有手段,表達出設計者對麗江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審美定位思維。這極大地豐富了麗江旅游藝術形象,除了民族習慣風格的當代突破創(chuàng)新外,也仍然充分利用了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與資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當代麗江家具文化變化中的一種新趨向——在強調人類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法則的前提下,運用了各種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自然資源進行加工改造,并創(chuàng)造出人工方式的和諧美。
酒吧家具屬于西洋家具,在麗江的酒吧里,酒吧家具設計是結合民族習俗風格所獨創(chuàng)的形態(tài),不同于外國酒吧用金屬、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是運用現(xiàn)代技術對麗江當?shù)氐牟牧系谋壤皖伾M行符號的重組和構成。大多數(shù)酒吧里都是配置著木制的吧桌與吧椅,這些木制材料幾乎來源于廢棄的曬玉米棒的木架或者是喂養(yǎng)牲口的木制工具等。這種對廢棄材料可再生資源的應用,不僅具有新的生態(tài)綠色環(huán)保意識,同時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文脈。使得許多國家的游客,在麗江古鎮(zhèn)納西族家居、家具豐富的融古匯今詩意文化氛圍中,產生出獨特的視覺感受和精神體驗,給予不同地域的人們對生活差別化的理解及追求,讓游客真正留下了獨特難忘的印象,并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四方游客集聚到麗江古鎮(zhèn)。
結語
結語
在當今,文化的交流已經勢不可當,人們已經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新奇事物,就如同旅游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樣。在這個接觸的過程中也就意味著具有不同性質的兩種或者以上文化的融合,人們也不斷地在這種交流中學習、成長、改變,但是這種交流的結果卻具有多面性。由于這種隨交流而發(fā)生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變化過程中也會產生出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家具作為最具代表的物品之一,首先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一種重要組成物品;其次在文化上也是具有表現(xiàn)性的重要標志。它的變化反映著人們的需求與喜好,在逐漸習慣家具所帶來的“氛圍”的同時,人們也在受到家具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的影響,使得人們在不斷豐富的文化生活背后,也產生了隨著外界的不斷進入逐漸失去自身一些獨有特色的可能,而失去的特色或許恰恰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標志。這個標志在旅游中能夠吸引游客,在文化上能夠界定自我與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