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家具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一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張帝樹在其題為《現代中國風格家具的開創(chuàng)途徑》一文中提出,明清以后,中國家具風格出現了斷流。中國現代家具若沒有現代的、屬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在國際家具舞臺上將沒有位置。現代中國風格的家具必須具備優(yōu)秀傳統(tǒng)和不斷創(chuàng)新這兩個特點才能生存發(fā)展。1那么在有悠久歷史的中國人文背景下,如何發(fā)揚明式風格,融合東西方文化開拓中國風格的現代家具設計,值得研究。
明式家具概念是指明代至清代早期(約15^~17世紀)采用優(yōu)質木材所生產的,尚無明顯的清代裝飾特征的各種家具。
綜合的看待問題,是現代人最科學的方法。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人——對象 環(huán)境 社會綜合的分析。
明式家具的設計是極具綜合性的,它與功能、材料、結構、文化背景以及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明式家具不是明代人憑空想象出來的,它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它是在歷史的經驗與沉淀中經過有意義的取舍與改造而發(fā)展起來的。
明式家具的形式是從基本的功能演化而成的,這一點也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著前朝的貢獻。明式家具基本結構的成型受到了建筑結構的影響,同時也不能脫離宋代家具的形式基礎。從明式家具中可以反映出明代匠師對材料自然性能的理解及其駕御能力,明式家具對木材的使用是科學、合理與有效的,它既影響了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同時對今天的設計師而言也富有啟迪作用。明式家具是符合力學原理的,但由于缺乏定量的分析而相對保守,現代家具可以通過精確演算予以結構上的突破。
明式家具元素的拓展途徑
對于明式家具的研究,其目的在干傳承與拓展,需從以下四條途徑入手:1.忠實于原貌,擴充其品種;2.以原形為基礎,在結構與制作工藝上使之更加適合干現代制作方式,引人工業(yè)化設計概念,在人體工學基礎上增加其舒適性,3.將明式家具中的風格元素進行提煉,將其應用于現代家具設計中,4.挖掘明式家具的設計理念、設計要素、文化內涵,作為設計現代中國家具的理論依據。
由此得出研究方向為側重于明式家具設計思想的剖析與拓展,同時保留明式風格,即不放棄傳統(tǒng)元素的現代應用。
所謂現代中國風格就是現代元素加上中間特性,這種特性屬于文化范疇�,F代中國風格家具應當是當代中國的物質條件與文化背景發(fā)展的自然趨向與必然結果。在明式家具中已能看到現代家具設計思想的萌芽,在中國古代家具的諸多風格中,惟有明式家具在表面感覺上似乎很簡單,但在設計思想上卻-點也不簡單。2突出明式家具的優(yōu)勢,+僅在于明式家具語言本身,還在于它隱喻出某個時代豐富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給人們新的感受,引起人們的思考,達到文化延續(xù)的作用,具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這正體現了現代設計的新理念——使用標準化、理性化的方法,突破技術范疇進入人類情感和心理的領域。
明式家具功能元素的剖析與拓展
家具的功能既包含了物質功能也包含了精神功能,可細分為基本的使用功能、人體工學原理、材料結構、心理、語義視傳以及其他輔助功能等方面^
基本的使用功能元素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楊耀先生確定以使用功能作為明式家具的分類標準,把繁多的明式家具旳納成人大類:(1)凳椅類:(2)幾案類,(3)櫥fe類;
(4)床榻類;(5)架類;(6)屏類。這種分類方法綱目分明,易于總結,便于探索家具演變規(guī)律,因此多為后來研究明式家具的人們所遵循。王世襄先生將明式家具分成:(1)椅凳類I(2)桌案類,(3)床榻類;(4)柜架類;(5>其他類。這種分類方法在本質上與楊耀先生的分類沒有什么區(qū)別,兩者均偏重于形式分類。陳增弼在繼承楊耀先生分類方法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以使用場合,即宮廷、衙署、寺觀、店鋪、民居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與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功能離不開使用環(huán)境。形式分類與使用場合分類是交叉的,明代的社會背景與生活方式與今天截然不同,有些功能已經退化,有些功能則需補充,與現代家具相對應,明式家具也可分為:坐臥類家具、憑倚類家具及陳列與收納類家具三種。
明式家具在功能細分化方面還比較粗淺,相對于明代家具而言現代家具在使用功能上有以下兩大變化。一是現代家具的使用場合與明代有極大差異,二是在相同的使用場合下,由干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家具的功能也隨之變得更加豐富。家具專用化趨勢明顯,且更加系統(tǒng)。
從家具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坐臥、憑倚及收納陳列來看明式家具與現代家具幾乎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現代家具在使用場合與基本功能上已為明式家具的發(fā)展開拓了廣闊的領域。明式家具以使用為本,但由于現代生活方式與明代相比已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生活內容更加豐富,生活有細分化趨勢,所以明式家具可以在品種上拓寬,也可以在細微功能上不斷充實、發(fā)展與提高。
以人體工學為依據對明式家具構成元素的分析。人體工學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明代尚無人體工學理論,明式家具有著樸素的人體工學意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由于缺乏系統(tǒng)理論,在設計應用中有其歷史局限性�,F代中國式家具可以在深入研究人體工學原理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要求與物質條件進行有意義的拓展與完善。
下面以人體工學為依據分析明式家具中的坐椅。明椅的重心掌握較為僵硬,靠背向后傾斜近100°,造型為“S”型曲線,其走勢與人的背部脊椎幾乎吻合,但仍然是不舒服的。直接原因是坐面傾角無變化,幾乎為零。當人的后背靠在椅背上時,作用在坐骨結節(jié)點上的人體自重會產生一個水平分力向外推移,此時,人體下部有向前滑移的趨勢,為了坐穩(wěn),坐者不得不暗暗使勁以抵抗這種力量,久之會深感疲勞。當雙腳擱在腳踏上時重心可以后移,但此時臀部與坐面是點接觸狀態(tài),接觸面減小,局部區(qū)域會因受力過大而感到難受。為改善這種狀況可使坐面保持2°-5°的后傾角,以確保重心留在椅面內,由于后面有靠背,所以也不必擔心會向后滑移,微仰的椅坐面后傾角也有助于大腿后部幫助支撐人體重量,使受力面積增加、單位人體受力面積減小,從而使舒適感增加。當然,坐面的摩擦系數加大也是有效的方法,如采用軟性坐墊等。
根據人體工學原理,接觸面用材與家具尺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明椅的接觸面材料需改進。明式家具的坐面通常采用木平板或木框藤棕結構,這兩種材料均不宜久坐,木平板無彈性,座骨與坐面呈點接觸狀態(tài),久坐使人疲勞。藤棕結構感覺上似乎是柔軟的,但實際上體壓不能有效分布,木框與藤棕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不能平滑的過渡,木框條嵌入大腿中間,使大腿因局部受力而深感不適。對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的場合會加速人體疲勞、影響工作質量與效率。為改善這種狀況可以采用現代彈性材料來制作坐面與靠背,如用作辦公椅時,其接觸面材料應選用密度適中的現代軟性材料,如聚氨脂材料等。
坐椅類家具直接承載人體重量,而且通常是動態(tài)的,因此,要求骨架材料具有較高的強度。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為實木,而現在還可選用實木彎曲材、膠合彎曲木、鋼管、鑄鐵、不銹鋼材、竹藤類、工程塑料等。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更應努力拓寬用材渠道,賦予明式家具以新的內涵。
明式家具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在功能設計上并不是完美的,它更多是社交的、倫理的,體現一種文化上的需求�,F代人體工學要求具有彈性,不能只有一個標準,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始終保持一個姿勢,因此要引入時間的概念,增強家具的適應性。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正襟危坐、屈膝而坐或盤腿而坐才是不失禮的坐姿,由于受此文化影響,明式家具在休閑用椅的領域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同樣是椅,工作用椅與休閑用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后者的目的是使活動的上身獲得休息,在設計的尺度上應科學的把握,著重在坐面與靠背的傾斜度上有所區(qū)別,靠背的高度亦需增加,使上身傾斜后仰,腰背部與全身獲得支撐,有時還可以使頭部獲得支撐,以減輕疲勞。同時,椅高需降低,而坐深需加大,坐面可分為單面型與曲面型兩種,在膝部彎曲處與坐面所形成的空隙中設墊則可得到更好的支撐。扶手是休息時不可或缺的,抉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從腋下開始支撐整個手臂,明式圈椅有此功能,而另一種只是支撐手肘部分,從腋下伸出的扶手可以增加身體的穩(wěn)定性,使休息更加充分。休閑用椅在接觸面用材上則可以采用較為松軟的材料,坐面用材的彈性應大于靠背用材。
輔助功能的拓展
在明式家具的功能拓展中還應考慮功能的可調性、使用的靈活性、對不同人員的適應性及貯運的經濟性等輔助功能。功能的拓展應當具有開放性,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功能當不斷被充實、被賦予新的內容。明式家具的功能中有著一定的精神與文化因素,應當引起我的足夠重視,以便在拓展設計時進行有目的的取舍。
明式家具構成元素的工業(yè)化設計
明式家具要成為大眾化商品并使制造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應當走工業(yè)化生產的道路。明式家具要實現工業(yè)化生產首先要進行工業(yè)化設計,工業(yè)化設計的核心是對結構的處理,結構設計即是把家具打散為零部件,通過部件化結構設計來為工業(yè)化生產奠定技術基礎。部件的連接需要尋求新的接合方法,這就是采用插入榫與現代家具五金件的連接。人造扳作為標準工業(yè)板材,它克服了天然木材的某些缺點為家具的工業(yè)化生產打開了方便之門。材料、連接件、接口需要綜合考慮、系統(tǒng)設計并規(guī)范執(zhí)行。
離新技術的應用與產品開發(fā)的一體化
生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決定了生產效率的高低,當企業(yè)間競爭十分激烈時,生產手段的先進化程度往往是致勝的關鍵因素。就目前而言,中式家具要發(fā)展,高起點的設備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從以F幾個方面入手把高新技術應用到中式家具的開發(fā)中。
1. 生產過程管理的數字化、程序化
將計劃、供應、生產進度、產品人庫與銷售等信息通過計算機管理,實現信息資源快速反應并與各部門共享,改傳統(tǒng)的垂直式管理為水平式管理,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2. 應用高科技設備、實現零部件自動化生產
普遍應用多功能、復合型的高科技設備,如數控
機床等,不但可以加工任何形狀的工件,而且可將銑削、鉆孔、鋸切等工藝集中在一臺機床上一次完成。把適合于異面裝飾部件加工的加工中心,適合于曲線形零件的五軸自動噴涂設備等應用到中式家具生產中,并實現其從設計、生產到經營管理全過程的集成與優(yōu)化,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
還應采用相應的軟件或設計程序,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可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可生產控制的即時化生產方式,生產必要數量和質量的零部件,以杜絕超量生產,實現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
3. 建立虛擬化設計與制造系統(tǒng)
虛擬化技術是從9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一種先進的設計與制造技術。它是基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一種新的設計與制造理念。簡單的說,虛擬家具產品的開發(fā)就是產品設計制造全過程在計算機虛擬的環(huán)境中映射,是將產品設計、分析、測試、制造等整個產品開發(fā)與制造的全過程在計算機構造的虛擬開發(fā)環(huán)境中進行數字化的模擬。虛擬家具產品開發(fā)是以計算機仿真、建模為基礎,集計算機圖形學、智能技術、并行工程、虛擬現實及多媒體技術為一體,由多學科知識組成的綜合系統(tǒng)技術,主要有下幾個核心部分:
數字化的家具和對家具過程建模其核心是數字化家具模型,即在家具實物制造出來之前就已經存在虛擬數字化的家具模型,與虛擬數字產品是髙度關聯的,就是說在設計的某一過程中發(fā)生的修改會在其相關的地方自動地進行更新,并且擁有它所代表的實際產品的所有特性和特點,提供無二意的可視化表達,使得設計和消費人員可以對其進行并行的設計、分析、及時的修改,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數字化家具信息的管理這是管理產品和過程全局信息所必須的。全局信息包括產品、過程的數字模型、家具的連續(xù)循環(huán)過程及整個產品開發(fā)過程中的相關信息等,使家具產品信息得以共享。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現代中式家具有別干中國傳統(tǒng)家具,但又與傳統(tǒng)家具密不可分。所以,在開發(fā)設計的過程中,應將中國傳統(tǒng)家具各元素打散,然后結合現代家具的特點進行重構,將民族特色與時代特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重構的過程中,應根植于當代生活、當代經濟的土壤,借鑒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內涵,或按現代的審美情趣與觀念,對傳統(tǒng)的元素作適當的簡化與調整,對材料、結構、工藝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中國家具外觀形式。
1.借鑒傳統(tǒng)的造型要素
我國傳統(tǒng)家具的線腳豐富多彩,千變萬化,極富彈性。因此,可以將傳統(tǒng)家具線型或腳型應用到桌、椅的面板和腿腳的設計中,以便在產品中體現民族特征。對中國明式圈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近幾年的家具設計大獎賽的獲獎作品中,可見到借鑒了明式圈椅圈背造型的作品,但在設計時將圈椅圈背的材料改為不銹鋼,椅子靠背和座板使用夾板為材料,這種明式圈椅的造型與現代新材料的有機結合使椅子集民族風格和時代特征于一體。
2. 傳統(tǒng)結構的時代化
中國傳統(tǒng)家具是以榫卯結構為主,榫卯結構是不適應工業(yè)化大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們在設計中應較少考慮采用榫卯結構。在開發(fā)時,應選用現有的可拆裝式五金件結構,既可便于產品的包裝和運輸,又能提高生產效率,使家具在具有民族神韻的同時,又有強烈的時代感。
3. 傳統(tǒng)裝飾要素的簡潔化
裝飾圖案是體現家具民族特色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為常用的方法,在建筑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也是如此。將中國古典家具的裝飾圖案應用到現代家具上是設計開發(fā)具有民族性家具的重要途徑;但有些圖案過于復雜,不適合工業(yè)化生產,且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所以我們在設計時應將圖案加以簡化,采用局部或某些部件雕刻,雕刻可以利用模具來進行加工,有條件的廠家可以考慮引進機床來進行雕刻的設計加工。
4. 材質仿真
材質是一種家具風格的組成部分,明式家具之所以在海內外聲譽卓著,采用堅硬致密、色澤優(yōu)雅、肌理華美的珍貴木材是其重要的因素�,F在,由于木材資源的限制,已不可能采用那些珍貴木材作為家具用材,但可以在家具用基材上貼珍貴木材薄木,或以染色等現代工藝來制作仿紫檀、黃花梨等仿紅木家具。這樣完全可以通過材質的仿真將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風味從材質上體現出來。
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所謂的中國特色其實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這就要求設計師加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全面了解中國古典家具,挖掘潛在的設計要素。繼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如果在設計中一味地模仿與照抄中國古代家具的造型樣式是不會設計出好家具的。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明代的家具制作工匠、設計師們總是拿古代家具作為設計的樣板,強調古代文化的話,他們是不可能設計出“簡潔流暢、享譽中外”的明式家具的。我們的設計不是復古,也不是歷史的虛無,是現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交匯與融和后,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文化。設計師應在這種交匯、碰撞中進行協調、平衡,形成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又不失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設計。
作為設計師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領會其深刻內涵,掌握其內在氣質,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歷來追求完美、圓滿,講究“天人合一”的理性。只有把這些思想注入到設計師自己的思想中去,才能在設計中有更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同時又不會脫離民族的特色,起到繼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