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櫥柜類
櫥柜是蒙古族傳統(tǒng)生活中的主要儲藏用具,在傳統(tǒng)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主要用于儲藏食品和物品,在蒙古包內一般成對擺放。由于櫥柜的實物樣本存世量較多,在眾多學者對蒙古族傳統(tǒng)家具的研宄范疇中,櫥柜都是重要的研宄對象,我們的調研中同樣有大量的實物樣本進入研宄范疇。
櫥柜類家具有矮型和高型兩大類,矮型的通常稱為“櫥柜”,在傳統(tǒng)日常生活中較多見,并且同一類型的櫥柜尺度較接近;高型的通常稱為“立柜”,多見于王府和貴族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中(見圖1、圖2)。彩繪、描金、瀝粉和雕刻都是櫥柜類家具常用的裝飾方法。
2.1.2箱匣類
箱匣類家具是蒙古族傳統(tǒng)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具類別,主要用于存放衣服、被褥和生活雜物。
箱型家具在蒙古族傳統(tǒng)生活中也稱作“板箱”,由于其以木制結構為主,在本文中稱作“木箱”。木箱的箱體前部或頂部有可以翻起的蓋(在文中也將這樣的蓋稱作門)(見圖3)。在正面有彩繪故事和圖案,金屬包飾也是木箱表面常用的裝飾方法(見圖4)。
木匣在尺寸上較木箱小很多,以木制結構為主,整體形態(tài)呈長方形(見圖5)或正梯形(見圖6),可全部開啟的蓋子位于木匣的頂部。木匣的四邊和四角通常有金屬包覆,起到保護和裝飾的作用。在木匣上有彩繪植物或動物紋,八寶圖樣也是常見的木匣表面彩繪題材。
2.1.3桌案類
桌案類家具是蒙古族傳統(tǒng)生活中進行餐飲、置物、供奉、誦經等多項活動的必備家具。
蒙古族傳統(tǒng)家具中桌的形態(tài)較小,桌面的形狀有方形和矩形兩種。按用途的不同,桌分為矮桌(見圖7)、供桌(見圖8)、經桌(見圖9)等。矮桌通常用于餐飲,其桌面為正方形,上有彩繪裝飾,周側有雕刻和彩繪修飾;而誦經和供奉用桌尺度較高,一般在正立面有彩繪裝飾,這類桌子有的還可以拆分為上下兩部分(見圖10)。
蒙古族傳統(tǒng)家具中案型家具的尺度大于桌型家具。案主要用于供奉,由于蒙古包內的空間限制,在寺廟、王府等固定場所內才有較高大的案形家具。彩繪、描金、雕刻、瀝粉都是案型家具常用的裝飾手法。
2.1.4床榻類
床榻類家具是蒙古族傳統(tǒng)生活中休息就寢使用的家具。“床”和“榻”在中原傳統(tǒng)家具中是有區(qū)別的,在蒙古族傳統(tǒng)家具中也有不同的結構特征。
蒙古包內的床也稱作“包床”。床體左右通常配有側邊箱,前部床沿和側邊箱是平齊的(見圖11)。包床的后沿是帶有弧度的,這是為了擺放時與弧形的哈那墻貼合靠緊。傳統(tǒng)的包床在后側一般由幾塊木板連接形成圍板,起到圍合遮擋的作用。
榻的結構和床大體相似,但是不同的是榻前邊的兩側還各有兩塊小的擋板(見圖12)。
床榻的結構一般由四部分構成(見圖13),依次為床(榻)板、兩個床(榻)側邊箱、床(榻)后的可折疊圍板,通過組合可以實現床榻的使用功能,通過拆裝、
2.1.5椅凳類
蒙古族傳統(tǒng)的起居方式為席地而坐,椅凳在蒙古族傳統(tǒng)的日常生活中較少用到,只有王爺和貴族府邸等固定居所才有精美坐具。蒙古族特色的座椅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現存于內蒙古博物院的“扎薩克王爺鹿角寶座”(見圖14),這件精美的坐具是研宄蒙古族傳統(tǒng)椅凳文化的經典案例。烏海蒙古族家居博物館的“鏤空浮雕花鳥紋長椅(見圖15)”和龐大偉教授收藏的“馬蹄足高束腰淺浮雕瑞獸紋扶手椅(見圖16)”為該類研宄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樣本。
2.1.6架具類
架具類家具主要指具有擺放及陳列神像、器皿、用具、藝術品等功能的架狀家具,通常擺放在蒙古包正中央靠西的神圣區(qū)位及緊靠左面哈那墻的位置。其功能是為了便于整齊排放神像、祭祀用具、經文及餐具、器皿和日用器具,一些器皿架底
部有懸空木架,用于安放圓底鍋類器皿。架具類家具造型特征簡潔實用,便于折疊及組合,其藝術特征靈巧輕便、高挺細長。宮廷、召廟內使用的架具類家具的尺寸非常適合人站立、朝拜等行為方式(見圖17),而另一種蒙古包內擺放的架具高度受制于空間,略顯低矮(見圖18),其使用功能只作為支架(見圖19)。
2.1.7餐具類
餐飲類家具是直接放置、儲藏食物的家具和輔助完成烹飪的家具,是蒙古族傳統(tǒng)家具的重要類別,該類家具也有金屬制作的,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由木材制成的餐飲用家具。
該類家具中有食盒(見圖20)、食盤(見圖21、圖22)等多種形式。該類家具形態(tài)較小,有一塊或幾塊木板制成,上面有精美的彩繪裝飾。